
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哲學家、醫(yī)學家就對睡眠-覺醒的起因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認識。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晏子春秋》、莊子的《齊物論》及《黃帝內經(jīng)素問》等著作中也有過關于睡眠、失眠與夢的論述。但人類對睡眠機制和功能的深入認識始于近一個世紀。
1929年德國的Hans Berger記錄到人的腦電活動;發(fā)現(xiàn)清醒與睡眠時腦電活動的不同,通過記錄腦電活動的變化分析睡眠時相與覺醒狀態(tài);1952年發(fā)現(xiàn)快速眼動(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揭開了“夢”的神秘面紗。后來隨著時間生物學、腦科學及基礎研究的深入,在近40年催生了新興交叉學科——睡眠醫(yī)學。
睡眠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和行為過程。根據(jù)行為學定義,睡眠是指機體失去對周圍環(huán)境知覺和反應的一種可逆性行為,常伴躺臥、靜止、閉眼及其他相關活動,如夢游、囈語、磨牙等。根據(jù)生理參數(shù)特別是腦電圖(EEG)的不同,睡眠可分為快速眼動(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動(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睡眠兩種狀態(tài)。

人為什么要睡眠
睡眠是億萬年進化的結果,是遺傳背景與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關于睡眠功能的最早認識來源于對正常人睡眠剝奪后產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研究,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思維混亂、情緒障礙和發(fā)育遲滯。近年來, 對睡眠疾病發(fā)病機制的探討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睡眠功能的認識, 結合動物實驗的結果,特別是不同物種間進化、發(fā)育的對比,提出了不少關于睡眠基本功能的假說。
1. 恢復與修整功能
睡眠的目的是為了組織的修復和生長,以保證次日白天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而且不同的睡眠時相功能有所側重,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利于體力恢復, 而快速眼動(REM)睡眠與腦力恢復有關。
2. 進化與適應
像其他生理活動一樣,睡眠受進化的影響,是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 草食性動物睡眠時間短、睡眠周期轉化快,利于更長的攝食時間和快速逃避捕食;而大型食肉動物正好相反。
3. 能量保持理論
1975年Berger提出睡眠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基礎代謝率使獲得的能量得以保存,白天丟失的能量能夠恢復。確實,動物從NREM開始進入冬眠狀態(tài),其腦特點和睡眠有相似之處,都有保存能量的目的。
4、學習和記憶功能
睡眠在學習和記憶加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快速眼動(REM)睡眠有助于鞏固程序性記憶,睡眠特別是快速眼動(REM)睡眠還可以消除過時的記憶、減少或屏蔽那些清醒時獲得的無用或不需要的信息,以保證鞏固那些重要的習得信息。睡眠還支持記憶在海馬和新皮層之間轉化,將新皮層中的記憶整合為更廣泛的聯(lián)系。睡眠在 記憶鞏固中的作用可能與睡眠促進學習后大腦運動和感覺皮層區(qū)樹突的棘突中與學習相關的特異性棘突分支形成有關。
5、其他功能
長久以來人們就知道睡覺少會患“感冒”,反之,多睡有利于“感冒”恢復。直到發(fā)現(xiàn)細菌的成分之一胞壁酰二肽和免疫因子白介素-1均可促進睡眠,睡眠剝奪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抗體合成減少,證實睡眠可以增強免疫力。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fā)育密切相關,嬰幼兒在出生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大腦繼續(xù)發(fā)育,這個過程離不開睡眠;且兒童的生長在睡眠狀態(tài)下速度增快,睡眠期血漿生長激素可以連續(xù)數(shù)小時維持在較高水平,以保證其生長發(fā)育。
睡眠是一個古老而又日常的現(xiàn)象。要準確回答“人為什么要睡眠”并非那么容易,大家公認睡眠是目前為止最后一個功能在科學界尚未取得共識的基本生命活動。到現(xiàn)在也沒有一個科學的答案。但是,睡眠帶來的影響,確實顯而易見的。一晚上睡眠不好,會導致認知功能的下降;長期缺乏睡眠,會導致罹患肥胖癥、糖尿病、癌癥、精神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所以,在沒有完全認知睡眠、有能力改變睡眠之前,遵循睡眠規(guī)律、正確睡眠,是我們最好的選擇!